周末逛西西弗书店,被这本小书的书名所吸引,正好最近感觉比较疲惫,就想看看“鸡汤”类的书来舒缓一下。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一位僧人,他运用佛学的概念,来讲解如何化解生活中的问题和烦恼,从而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。
大多数人的烦恼,都来源于“心灵的反应”。我们的心灵因为烦恼而动摇,这就是烦恼产生的“唯一的原因”。所有忧郁、愤怒、紧张、不安这些心理状态,都是我们的心灵对外界所作出反应。佛陀的教义就旨在“停止心灵多余的反应,摆脱烦恼和痛苦”,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:第一,正视心灵的反应,即“坐禅”、“正念”、“内观冥想”;第二,进行合理的思考。
人们烦恼的原因之一,就在于“过于判断的心”。“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”之类的自卑感属于判断;“我失败了”、“真不走运”之类的失望和胆怯也属于判断;“我讨厌那个人,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交往”之类对他人的评价等,全都属于判断。这些判断会导致不满、忧郁、担心等各种各样的烦恼。
觉得自己“能力不足”的人很多,但是“觉得自己能力不足”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不必要的判断和妄想。相比之下,现在应该做什么,现在能够做什么,现在打算做什么,这些想法或许来得更实际。
对他人的反应听之任之。人与人之间的争吵,往往都是任何一方都有“认为自己没错”的理由,并且坚定地向对方抛出自己的理由,不断确认自己没错,这就是吵架时人们的心理状态。对于这种情况,笔者推荐的方法很简单:将心分为两半,一半朝外,一半向内。朝外的心用于和人交往,不用做出任何反应,只需要理解对方说出的每一句话。当无法理解时,就仔细询问对方,或者认识到“现在自己还无法理解”。坚持“不做出任何反应”这一冷静的前提,客观地理解对方的话语。
同时,朝向内部的心开始视察自己的“反应”,观察另一半的心究竟是感到愤怒,感到紧张,还是产生了怀疑之类的妄想。始终注视着自己动摇的心,并努力停止心灵的反应,这就是“不动心”的真谛。一旦向内的心发生了动摇,就很容易被“对方的反应”所控制和束缚,最终被愤怒、紧张、胆怯、恐惧、怀疑、悲伤等烦恼的波涛吞没。所以说,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于“多余的反应”,只有修炼出一颗“不反应的心”,才能避免不愉快的情绪产生。通过反复练习,最终你也能获取不做出多余反应的心灵--“不动心”。
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,希望得到好评,希望获得(别人眼中的)成功,这些都取决于他人的决定,属于尚未发生的事。自己口中的话语、这一瞬间的想法和现在能够做到的事情之外的所有一切,都不过是妄想。佛教认为,不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不应当将妄想当作目标。
佛教将人与世界的相处方式分为四种,分别是①慈、②悲、③喜、④舍。
①慈(慈爱),这是期望他人幸福美满的用心。它和自身的期望与欲望无关,只是单纯地希望他人能够获得幸福。
②悲(悲悯),这是指理解他人的悲伤与痛苦的用心,能够对他人的悲伤产生共鸣。
③喜(喜乐),这是指理解他人的喜悦和欢乐的用心。
④舍(舍离),这是指放弃和舍弃多余反应的用心,也被称为“中立心”。例如,当心中产生欲望和愤怒等反应时,能够及时抑止这些反应。
今天下午一直坐在办公桌前,无所事事的这里翻翻,那里翻翻,没有找到快乐的理由,总是觉得空虚。偶然看到了这篇文章,转载,慢慢学习。
本文转自:张子阳的博客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